概述
我国椰子种植面积达70万亩,其中90%以上分布在海南省。海南省是全国唯一能大面积商业化生产椰子的地区。海南省目前椰子年产量为2.46亿个,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9%。椰子油(coconut oil)取自干燥的椰子果肉(Copra),是最重要的月桂酸(C12:0)类油脂;干果肉中含油量达65-75%,位居高含油料之首[1]。椰子油早年多为工业用(制皂等),近十几年来,由于“椰子奶”类饮料及分提糖果用脂的出现,食用椰子油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[2]。在国外一些椰子主产国,随着对原生态椰子油(virgin coconut oil,VCO)的研究和报道越来越多,原生态椰子油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[3-4]。
1原生态椰子油基本理化性质
原生态椰子油(virgin coconut oil, VCO)是像水一样的纯椰子油,是用机械或天然的方法,经过或不经过加热,不用化学方法精炼、漂白或除臭而从新鲜、成熟椰肉中制得的一种油脂[3,5]。VCO在26℃以上是清澈透明的液体,当降到22℃以下时就变成白色的雪状固体;具有椰子油特有的香味。
椰子油的熔点较低,为24 ~ 27 ℃,因此常温下椰子油为半固脂态,而非油态。椰子油从固态到油态并不是随温度逐渐熔化,而是在一极狭窄温度范围内突然转变为液态,这与可可脂的性质极为相似;VCO中保留了大多数不皂化物(0.1% ~ 0.3%),例如多酚类化合物、VE等,主要甾醇为β-谷甾醇;椰油中还含有微量的γ和δ-内酯,因此具有类似于奶油的愉快香味[1,6]。
椰子油是典型的月桂酸类油脂,饱和脂肪酸占90%以上,而且以中、短链脂肪酸为主。主要是月桂酸(C12:0,45.9% ~ 50.3%),其次是肉豆蔻酸(C14:0,16.8% ~ 19.2%)、棕榈酸(C16:0,7.9% ~ 9.7%)和硬脂酸(C18:0,2.3% ~ 3.2%)。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(C18:1,5.4% ~ 7.4%)和亚油酸(C18:2,1.3% ~ 2.1%)的含量均很低,几乎不含磷脂与其他胶质[1-2,7-10]。
由于椰子油脂肪酸组成的特殊性,在加工与应用方面也有其特点[2]。由于椰子油主要由饱和脂肪酸构成,饱和度高,不易酸败,所以其储存稳定性很好,一般不需要加入抗氧化剂,若要添加抗氧化剂,只需添加添加便宜的BHA等普通抗氧化剂即可。另一方面,椰子油中有较多中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三酯,容易水解产生游离酸,具有挥发性与水溶性,使椰子油食品易产生类似于肥皂的挥发性气味,影响食用风味。另外,椰子油经过氢化其熔点与稠度改变不大,全氢化油的熔点为33 ℃,也就是说,氢化并不能改善其物理性能,加之椰子油的熔点范围很窄,它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。
VCO中C8:0与C10:0这两种中链脂肪酸含量较丰富,约占脂肪酸总量的10% ~ 11%。椰油中中链脂肪酸含量远高于豆油、花生油等油脂,是中链脂肪酸的良好来源[2]。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(Medium-chain triglycerides,MCT)通常是指以中碳链脂肪酸(Medium-chain fatty acid,MCFA)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甘油三酯。一般认为,典型的MCT是指饱和辛酸甘油三酯或饱和癸酸甘油三酯或饱和辛酸-癸酸混合的甘油三酯[11]。MCT的理化性质与其他甘油酯不同,具有黏度低、延伸性好、凝固点低、表面张力小、透明度高、氧化稳定性极好等特点,赋予了VCO更多的功能性质,使得其在食品、医药、化工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。